致命威胁在身边:关于狂犬病的必知真相
什么是狂犬病?
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,在犬、猫等肉食动物中尤为常见。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仍有数百人因该病死亡,故其防治工作备受重视。历史数据显示,2007年为我国狂犬病疫情高峰,当年报告死亡病例高达3300例,此后呈持续下降趋势。

目前,狂犬病仍是导致我国传染病相关死亡的主要病种之一,其死亡病例数高居艾滋病和肺结核之后,位列第三。
狂犬病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?
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经特性,决定了其感染后的潜伏期长短。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发病犬猫的唾液中,当通过咬伤进入人体后,会沿着神经系统向中枢传播。因此,伤口位置距离中枢神经越远,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就越久。
在潜伏期会有什么样的症状?
在狂犬病的病程可分为不同阶段。发病初期(前驱期),患者常出现发热、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,且咬伤局部多有灼热、奇痒等异常感。当病情进展至兴奋期,典型症状开始显现,包括恐光、瞳孔散大及流涎增多。尤为特征的是,吞咽肌肉会发生痉挛,导致无法吞咽且遇水即引发强烈收缩反应,此即“恐水症”。该症状表现为患者即便仅听到或看到水,也会立即出现咽喉部反射性痉挛。
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什么?
狂犬病从感染到发病存在一段潜伏期,这是病毒由咬伤处沿神经系统向中枢传播所需的时间。潜伏期长短并非固定,它直接相关于病毒的暴露水平与接触方式。具体而言,入侵的病毒量、伤口所在部位的神经丰富程度(如头面部风险最高)及损伤深度,共同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快慢。因此,大部分潜伏期在1到3个月内,超过一年者少见。
被宠物抓伤后没出血,要打疫苗吗?
狂犬病暴露后,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分级处置。其核心原则是:只要皮肤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,即使未见出血,也必须接种疫苗。
I级暴露:指完好的皮肤被动物舔舐,或接触其分泌物但无任何损伤。此类暴露风险极低,通常无处置必要。
II级暴露:指裸露的皮肤被轻咬,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、擦伤。此类暴露存在风险,处置原则为:立即彻底清洗消毒伤口,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。
III级暴露:指一处或多处穿透性皮肤咬伤或抓伤、破损皮肤被舔、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。此为最高风险暴露,处置措施最为全面:除彻底清创和接种疫苗外,还应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。
疑似狂犬病暴露,打疫苗有作用吗?
必须澄清一个常见误区:狂犬疫苗绝无“24/72小时后接种就无效”的限制。正确的应对永远是“立即就医,尽早接种”。
其根本逻辑在于:疫苗通过激发人体产生抗体来发挥作用。而狂犬病毒有潜伏期,从感染到发病有时日。因此,只要在病毒攻击中枢神经前,通过疫苗接种让体内产生足够抗体,即可实现有效防护。时间窗口远比比谣传的要宽裕。
被宠物抓伤之后,要怎样处理?
伤口处理的关键在于彻底清洗与消毒。首先,应使用肥皂水配合有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,持续时间需保证在15分钟以上,以达到最佳清洁效果。
随后,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净,并以消毒棉球擦干。若伤口较深,须利用注射器或专用器械进行深部灌注冲洗,确保无死角。最后,使用2%-3%的碘伏或75%的酒精进行消毒。